39. 共融招聘會提供逾七百空缺
因為這種SaaS或PaaS的平台不會支持單個的企業做這些東西,我是講國外的廠商,沒有支持你自己做開發的工具,所以國外的廠商在中國的客戶基本上是非常少的,完全沒有形成氣候。
現在唯一的問題是第三條,確實,互聯網最早的特征就是免費,但是也誕生了大量的版權侵權商和伸手黨,這些人往往會拿出一些恥於言財的教條約束你,想想《中國合夥人》裏,領導是怎麽讓成冬青免費給孫子當家教的,一句話:給錢,那性質就變了。那麽,通過紙質書學習怎麽樣?盡管一直有人呼籲現代人應該去閱讀紙質書,但成效甚微,為什麽?真相就是,這代人麵臨的環境是最為複雜的一屆,隻有現學現用,百戰歸來後的個人認知,才是「被驗證過」的好知識,而這種認知,因為屬於個人,所以隻有高手腦子中有。
書本的低效並非我在這裏瞎扯,因為其實所有的知識學習都必須找人,這是一種人類的本能現象。我有一個朋友就是這麽說的,最近他還關閉了朋友圈,所以舍予兄在這裏黑他也看不到。這種焦慮的背後的真相,是應對一個科技快速變化的時代的新規則時,所造成的無所適從的無力感,本質上是認知的落差;這種感覺甚至和手頭握有多資源無關,因為宗慶後、董明珠們身上,我們看到了同樣的焦慮。
付費學習風口開啟,知識商人群體崛起要學習,就得找方法,更準確說是找高手。但現在還這樣嗎?把時代的焦慮看做一種「紅利」,背後是認知的市場知識分子在這世上生存這麽艱難,就需要做點事,讓外界重視起來,於是,就有了百家爭鳴,文藝複興,自媒體的興起,羅輯思維的誕生,水平上也許有高低,但還是同樣的本質。
到了這一天,可以說,知識分子終於,發現自己是香餑餑了,因為他們的高認知和學習技能連普通人都知道很有用了,現在,他們還需要改掉一點曆史基因裏的小問題,就會變成一種未來全新的群體——知識商人。
當然那些報社領導腦抽做的報紙閱讀APP不在此列。作家格拉德威爾在《異類》一書中指出:“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,並非天資超人一等,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。
但是,董明珠拒絕了!這一個刻,董明珠沒有拋棄格力,她選擇為所有格力人工作,為打造一個屬於中國的民族品牌而戰。”計算一下,如果每天工作八個小時,一周工作五天,那麽成為一個領域的專家至少需要五年。
1992年,董明珠負責的安徽片區的銷售額突破1600萬元,而當時非常富裕的江蘇片區的銷售僅僅隻有300萬!公司有近30名業務員,而董明珠的這個銷售額占到了公司銷售額的1/8。洪秀全、李自成失敗的原因就是“為誰工作”沒有及時升級,其實,就是格局太小了。